专题
[摘要]面对着动力电池回收千亿的市场蛋糕,包括格林美、bd体育官网入口、赣锋锂业等产业链巨头纷纷入局。根据各家公布的产能规划,几乎已经宣告了电池回收行业难逃一卷,卷的后果必然会伴随着着激烈的价格战以及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如何扭转这样的局势已迫在眉睫。
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相关企业新的热点布局领域。将时间拨回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现了首次销量爆发式增长。如今已是9年过去,业内预估至少有33万辆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已超过5至8年的使用年限。对于这些电池,最具价值的途径就是重新提炼出硫酸钴、硫酸镍及碳酸锂等产品加以循环使用,实现产业链闭环。
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及企业布局表明,中国已经搭建起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截至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活跃的企业超过4万家。截至2023年底,国内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产能已经增至330万吨每年,而这是个远远超过现有退役动力电池的数字。无论是出于应对政策风险的需要,还是主动践行绿色发展,国内动力电池回收正朝着千亿市场阔步迈进。
在各方势力的带动下,国内电池回收产业走向加速发展期。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根据格林美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回收的镍超过2万吨,占国内原镍开采的20%;回收的钴超过8000吨,市占率超过10%。可见仅靠电池回收,格林美都有能力至少挤入业内第二梯队。而格林美的成功,也给其他回收企业打造了现成的范本。
然而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在加速繁荣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部分缺乏生产资质和技术积累的小作坊扰乱市场秩序,带来严重的安全和环保风险的同时,也导致正规渠道回收的废旧电池比例过低。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还存在渠道不规范、技术标准不成熟、责任制度难以落实等挑战。如何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准入门槛,健全回收体系已迫在眉睫。
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
今年以来,电池回收行业的活跃度十分明显,动力电池回收开始向全产业链蔓延。据赣锋锂业近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已与江西赣锋锂业集团、南京环境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在废旧电池回收与锂电池应用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合资公司将在江苏省建设3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基地。以总投资10亿元计算,每万吨的投资成本约3333万元。
据相关数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就有超过10个项目落地,投资金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就包括湖南崯源新能源在湖南郴州投资建设20万吨废旧锂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杰瑞环保子公司在河南郑州投资建设10万吨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博世科在安徽宁国投资建设12万吨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等,投资热情可谓高涨。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即将进入锂电池退役增长期的声音正在业内传递,当下企业对于电池回收有着高增长的预期。天风证券数据显示,乐观预计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加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048.9亿元。德勤咨询表示,预计在未来5年内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规模。企业方面,格林美和华友钴业均表示电池回收业务发展良好。
从长远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正不断向好,但也出现无序膨胀的现象,规范化回收占比处在较低的水平。研究数据显示,去年白名单企业回收的电池占比仅有25%。某白名单企业负责人表示,2023年公司负实际处置的电池量,甚至不足公司设计产能的30%。多数流入到不具备回收资质的小作坊,其粗放的拆解方式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环保风险。
大企业干不过小作坊,这听起来属实滑稽。然而究其原因,小作坊赢在价格优势。以三元铝壳锂电池包为例,2024年6月下旬小作坊的收购价格是2.2万元每吨左右,而大型企业的收购价则在1.9万元每吨左右,中间存在产不多3千元的差价。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每个月都会参加几次投标,但却很难中标,因为某些小作坊出价总比正常成本价高约10%。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加速涌入回收赛道,这也使得锂电池回收价格暴涨,从而导致正规电池回收企业盈利困难。广东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指出,小作坊基本没有环保、生产设备等投入,几乎零成本运营。而具有回收资质的大型企业为保证回收效率和质量,在厂房和设备、环保处理、数字化等多方面投入较高成本,在和小作坊的低价竞争中不显优势。
按照行业的常规工厂投资标准,某个10万吨规模的汽车拆解工厂,在6亿元的总投入中设备投入往往占到25%,而加入了大量环保改造模块的建设投入要占到三成。电池材料工厂要求更加严格,同样10万吨规模的总投入要高于10亿元,这其中设备投入接近四成,基础建筑投入更是超过四成。由于前期成本过高,导致行业中不少企业还处于财务亏损状态。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只有近2000家,到2022年已突破4.2万家,涨幅超20倍。某位业内人士透露,加上不规范的小作坊、贸易商,电池回收相关机构数量约有10万家。为了规范如此庞大的电池回收企业,工信部曾出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即回收行业内所说的白名单。
截至目前,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已发布至第五批,共计156家。某白名单企业相关负责人直言,按照目前的退役量,白名单企业数都已略显过剩。但白名单不具备强制性,非正规企业通过不合理的价格抢收退役电池,规范企业受到成本的限制在竞争货源过程中反而处于劣势,导致劣币驱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白名单企业根本没有电池可收。某白名单企业负责人提到,公司在2015年前后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即使地处新能源汽车集聚的长三角地区,小作坊的抢收对正常渠道回收影响也很大,尤其是2021年以来,正规回收企业吃不饱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30%。而过低的产能利用率,也导致企业盈利困难。
电池回收行业短板不容忽视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曾表示,废旧动力电池可以是座巨大的矿山,因为它蕴藏着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承担着打造动力电池产业闭环的重任。但如果处置不当,废旧动力电池也可能会变成危险的火山,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会带来安全隐患。而从上述不难看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回收渠道不规范、技术标准不成熟、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短板业不容忽视。
首先回收渠道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梯次利用等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立回收服务网点,但是这些要求并不具有强制性。而且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相关电池回收商可在互联网平台自行开展电池回收业务,回收网点是否达到规范条件未受到严格监管,导致废旧电池回收渠道分散。
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地方针对回收渠道混乱现状,进行过整治行动,但仍缺乏有力、长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和配套处罚条例,难以对小作坊起到长期震慑作用。此外现有政策未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渠道作出强制规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专门立法还未出台。同时现有政策未对退役动力电池转移渠道做强制规定,导致小作坊经常能以较高的价格抢到大量的货源。
其次技术和标准发展尚未成熟。调研报告显示,动力电池退役判定标准及检测技术、可梯次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单体电池的自动化拆解和材料分选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发展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