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摘要]面对着动力电池回收千亿的市场蛋糕,包括格林美、bd体育官网入口、赣锋锂业等产业链巨头纷纷入局。根据各家公布的产能规划,几乎已经宣告了电池回收行业难逃一卷,卷的后果必然会伴随着着激烈的价格战以及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如何扭转这样的局势已迫在眉睫。
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相关企业新的热点布局领域。将时间拨回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现了首次销量爆发式增长。如今已是9年过去,业内预估至少有33万辆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已超过5至8年的使用年限。对于这些电池,最具价值的途径就是重新提炼出硫酸钴、硫酸镍及碳酸锂等产品加以循环使用,实现产业链闭环。
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及企业布局表明,中国已经搭建起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截至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活跃的企业超过4万家。截至2023年底,国内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产能已经增至330万吨每年,而这是个远远超过现有退役动力电池的数字。无论是出于应对政策风险的需要,还是主动践行绿色发展,国内动力电池回收正朝着千亿市场阔步迈进。
在各方势力的带动下,国内电池回收产业走向加速发展期。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根据格林美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回收的镍超过2万吨,占国内原镍开采的20%;回收的钴超过8000吨,市占率超过10%。可见仅靠电池回收,格林美都有能力至少挤入业内第二梯队。而格林美的成功,也给其他回收企业打造了现成的范本。
然而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在加速繁荣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部分缺乏生产资质和技术积累的小作坊扰乱市场秩序,带来严重的安全和环保风险的同时,也导致正规渠道回收的废旧电池比例过低。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还存在渠道不规范、技术标准不成熟、责任制度难以落实等挑战。如何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准入门槛,健全回收体系已迫在眉睫。
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
今年以来,电池回收行业的活跃度十分明显,动力电池回收开始向全产业链蔓延。据赣锋锂业近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已与江西赣锋锂业集团、南京环境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在废旧电池回收与锂电池应用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合资公司将在江苏省建设3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基地。以总投资10亿元计算,每万吨的投资成本约3333万元。
据相关数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就有超过10个项目落地,投资金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就包括湖南崯源新能源在湖南郴州投资建设20万吨废旧锂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杰瑞环保子公司在河南郑州投资建设10万吨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博世科在安徽宁国投资建设12万吨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等,投资热情可谓高涨。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即将进入锂电池退役增长期的声音正在业内传递,当下企业对于电池回收有着高增长的预期。天风证券数据显示,乐观预计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加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048.9亿元。德勤咨询表示,预计在未来5年内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规模。企业方面,格林美和华友钴业均表示电池回收业务发展良好。
从长远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正不断向好,但也出现无序膨胀的现象,规范化回收占比处在较低的水平。研究数据显示,去年白名单企业回收的电池占比仅有25%。某白名单企业负责人表示,2023年公司负实际处置的电池量,甚至不足公司设计产能的30%。多数流入到不具备回收资质的小作坊,其粗放的拆解方式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环保风险。
大企业干不过小作坊,这听起来属实滑稽。然而究其原因,小作坊赢在价格优势。以三元铝壳锂电池包为例,2024年6月下旬小作坊的收购价格是2.2万元每吨左右,而大型企业的收购价则在1.9万元每吨左右,中间存在产不多3千元的差价。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每个月都会参加几次投标,但却很难中标,因为某些小作坊出价总比正常成本价高约10%。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加速涌入回收赛道,这也使得锂电池回收价格暴涨,从而导致正规电池回收企业盈利困难。广东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指出,小作坊基本没有环保、生产设备等投入,几乎零成本运营。而具有回收资质的大型企业为保证回收效率和质量,在厂房和设备、环保处理、数字化等多方面投入较高成本,在和小作坊的低价竞争中不显优势。
按照行业的常规工厂投资标准,某个10万吨规模的汽车拆解工厂,在6亿元的总投入中设备投入往往占到25%,而加入了大量环保改造模块的建设投入要占到三成。电池材料工厂要求更加严格,同样10万吨规模的总投入要高于10亿元,这其中设备投入接近四成,基础建筑投入更是超过四成。由于前期成本过高,导致行业中不少企业还处于财务亏损状态。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只有近2000家,到2022年已突破4.2万家,涨幅超20倍。某位业内人士透露,加上不规范的小作坊、贸易商,电池回收相关机构数量约有10万家。为了规范如此庞大的电池回收企业,工信部曾出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即回收行业内所说的白名单。
截至目前,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已发布至第五批,共计156家。某白名单企业相关负责人直言,按照目前的退役量,白名单企业数都已略显过剩。但白名单不具备强制性,非正规企业通过不合理的价格抢收退役电池,规范企业受到成本的限制在竞争货源过程中反而处于劣势,导致劣币驱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白名单企业根本没有电池可收。某白名单企业负责人提到,公司在2015年前后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即使地处新能源汽车集聚的长三角地区,小作坊的抢收对正常渠道回收影响也很大,尤其是2021年以来,正规回收企业吃不饱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30%。而过低的产能利用率,也导致企业盈利困难。
电池回收行业短板不容忽视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曾表示,废旧动力电池可以是座巨大的矿山,因为它蕴藏着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承担着打造动力电池产业闭环的重任。但如果处置不当,废旧动力电池也可能会变成危险的火山,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会带来安全隐患。而从上述不难看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回收渠道不规范、技术标准不成熟、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短板业不容忽视。
首先回收渠道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梯次利用等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立回收服务网点,但是这些要求并不具有强制性。而且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相关电池回收商可在互联网平台自行开展电池回收业务,回收网点是否达到规范条件未受到严格监管,导致废旧电池回收渠道分散。
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地方针对回收渠道混乱现状,进行过整治行动,但仍缺乏有力、长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和配套处罚条例,难以对小作坊起到长期震慑作用。此外现有政策未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渠道作出强制规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专门立法还未出台。同时现有政策未对退役动力电池转移渠道做强制规定,导致小作坊经常能以较高的价格抢到大量的货源。
其次技术和标准发展尚未成熟。调研报告显示,动力电池退役判定标准及检测技术、可梯次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单体电池的自动化拆解和材料分选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发展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格林美副总经理张宇平说,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包品种繁多、结构复杂、连接形式多样,导致电池拆解依然以人工拆解为主。
人工拆解也导致梯次利用效率低,经济性较差。多家企业表示,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拆解、检测、重组,如何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降低处理成本,成为相关回收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不少退役动力电池来路不明,安全隐患较高。当前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下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新电池价格低,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性更是大打折扣。
再次责任制度有待明确。截至目前,行业内对于回收环节发现的问题电池追责至生产企业的责任制度还不明确。bd体育官网入口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明确汽车生产企业是动力电池回收责任的主体,但在组装电池时,并未详细考虑后续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需求。同时退役动力电池多以拍卖、价高者得的方式进行销售,对回收机构的水平、资质等没有进行严格筛选。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主流回收方法的工艺流程过于冗长,容易产生大量铁铝渣等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如何处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这也导致很多小作坊在不具备废弃物处理能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拿到货源,同时也能在行业内长时间生存。业界认为,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只有通过强制性手段将小作坊的产能出清,行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或难逃一卷
从当前拥有电池回收业务的公司来看,其工艺上较为互通,拥有湿法冶炼工艺的前驱体制造商跑在前列。业务发展较好的企业有格林美、华友钴业、bd体育官网入口旗下广东邦普等,入局时间都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以格林美为例,其电池回收相关业务在格林美2023年营收中占比近3成,达到75.6亿元。格林美预计,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回收量有望增长50%。
随着重磅玩家的入局,动力电池回收规模也在快速扩张。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的回收能力已实现十倍增长,即从2018年的32.5万吨每年增至330万吨每年。根据目前大家公布的消息,截至2030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的能力规模为约2020万吨。而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退役量有望达到380.3吉瓦时,约为300多万吨。
这意味着,在目前回收能力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若上述产能按计划落地,回收产能和废弃资源供应量之间的差距会更加巨大。业内人士表示,5-8年前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大致对应着现在的回收量,市场的主要局限在于现在的供给量还不够大,而且小作坊占绝对优势。其次各家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已经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循环,这意味着市面上的流通量更少。
根据动力电池的报废周期来看,动力电池下次大幅的起量或许还要再等上3-4年。从新能源车装机情况来看,除了2015年,2021年亦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根据《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乘用车生产企业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提供不低于8年或者12万公里的质保。即以8年为期,未来供应量大幅上升还需等到2028年。
因此上述产能规划几乎已经宣告了电池回收行业难逃一卷。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产能的上升或许不会很快。格林美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的工厂,包括整体设备、自动化和流水线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这会劝退部分实力较弱的企业。此外那些没有稳定回收渠道且回收工艺落后的企业,也会因为盈利难而被出清,因此未来真正落地的产能将大打折扣。
然而卷的后果必然会伴随着着激烈的价格战以及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因此国内电池回收行业当务之急是要针对行业当前的现状,积极推动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制落地,升级现有溯源管理手段,加强回收利用产业链企业信息共享,严格准入门槛和资质要求。毕竟未来五到八年内动力电池退役还会迎来新的高峰,只有肃清行业发展障碍,才能迎接更好的发展。
对此张天任建议,严格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具体而言,对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小作坊,提升技术、办理手续,纳入管理,推动其走向正规化;对于部分基础条件差、无提升意愿的小作坊,劝导整合或关停:对违法违规的小作坊依法予以取缔。由国家相关部门主导,以省为单位试点建设规范化回收企业。
业内专家也表示,应该在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首先是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运输、储存等法律法规;其次是梳理和规范动力电池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集成安装等标准;再次在动力蓄电池制造阶段就应该考虑电池回收标准的统一;最后持续发展电池回收技术,提升回收的效率和回收率。
与此同时,要求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落实,采取预押金制、送旧换新奖补、绿色积分等激励举措,鼓励消费者参与产业发展和协同治理。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互通、共享,对落实不到位的主体建立刚性约束制度。提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资金、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等要求,建立灵活、动态化的企业信息公开机制。
针对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专家建议,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路线图,提高正规回收比例与逆向物流综合效率,可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建立数字化、规模化的回收利用体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保证各环节主体能对回收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避免电池在梯次利用和报废处理过程中失控。
综合上述可知,当前动力电池可供畅想的市场空间有限,赚钱也并非易事,但是从环保和全产业链角度来讲,企业都有着布局电池回收产能的必要。将可以循环利用的电池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将是十分确定的需求,同时也是电池企业完成商业闭环的必须环节,由此看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有待挖掘的增长机遇依然存在。面对内卷之局,自动化或许是重要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bdsport入口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